文化
老家那口塘
童年时,我曾和奶奶住在皖西南太湖县的一个小村庄里。村庄的房屋错落有致,绕塘而建,与自然和谐共生。山与水,早已成为了村人生活的根基和灵魂。
老家那口塘如同一颗明珠,镶嵌在岁月的深处,闪烁着温暖而柔和的光芒。每当夜深人静,或是思绪万千之时,那片熟悉的水域便会在我的脑海中悄然浮现,带着童年的欢笑与泪水,带着奶奶的温柔与慈爱,更带着那些夏夜里的清风与月光,缓缓流淌进我的心田。
我童年居住的老宅,坐落在村前一片宁静的旷野间,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木。家门口的池塘,是我童年时期最喜欢的去处。那时的我,总是与一群小伙伴在池塘边嬉戏打闹。我们捉迷藏、打水仗,捞鱼摸虾。塘里有一种独特的土鱼,我们称之为翘嘴鲌,它们只有一拃来长,却成了孩子们的亲密玩伴。我们常常将手伸进石缝中捕捉它们,享受那份纯真无邪的快乐。玩累了,我们便躺在塘坝的树荫下抬头望天。那种快乐,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的,它如同一股清泉,流淌在我心中。
记忆中,奶奶总是与池塘紧密相连。夏日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,斑驳地洒在塘边的洗衣板上,奶奶蹲在那里,忙碌地洗着衣物。她的身影在光影交错中显得格外柔和而温馨,仿佛与山水融为一体。奶奶的动作异常熟练和有力,她先将衣物浸泡在水中,然后一件一件地拿起,用力地搓洗着。随着奶奶的搓洗,那些衣物在水中欢快地翻滚着,激起哗哗的水声。那声音清脆悦耳,与周围的鸟鸣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。在洗衣的过程中,奶奶还不时地用手捶打着膝盖和腰部,缓解着长时间劳作带来的酸痛。即便如此,她也从未停下手中的活计。
除了洗衣,淘米也在塘里。每当夕阳西下,奶奶便会端着一个淘米箩,来到池塘边。她小心翼翼地捧起塘水,轻轻地淘洗着米粒,准备为家人做一顿丰盛的晚餐。而我,则喜欢跟在奶奶身后,帮她拾起掉落在地上的米粒。
这样的场景,如同一幅动人的画卷,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。那段纯真而美好的时光,是奶奶勤劳和付出的见证。奶奶的人生充满了苦难与艰辛,但她始终积极乐观,她教导我们对万事万物都要心怀感激和敬畏。她爱惜每一寸布、每一粒粮、每一片菜,从不浪费。
夏天的夜晚,池塘最热闹。一轮明月悬挂在天空,村里的男女老少不约而同来到池塘边纳凉。老人摇着扇子,男人拿着烟斗,女人纳着鞋底,聊着村子里新近发生的奇闻趣事。那时的我,总喜欢依偎在奶奶怀里,听她讲述关于那口塘的传说和故事。奶奶说,塘里住着一条神龙,保佑着村里的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虽然这只是奶奶为了哄我而编织的童话,可每次听到奶奶讲故事,我都会感到无比安心。
前些日子,我回到了久违的家乡。当我站在曾经熟悉的池塘边时,不禁感慨万千。原来绕塘而建的土砖屋,变成了一幢幢两层小楼。塘坝已全部铺成了水泥路面,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的门前。听说我回来了,村里的人们围拢过来。童年的伙伴大都已头发花白,目光温和慈祥。“如今的日子越过越幸福了,国家每月给我们农民发养老金,这是我们小时候做梦也想不到的啊!”站在我身边的达泉哥,少了两颗大门牙,但笑得依然很灿烂。(洪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