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鉴
彭鹏清正为民
金桥巷,是福建莆田古街中一条静谧的巷道。漫步在金桥巷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,路旁老宅错落,檐角的雕饰历经风霜,透出岁月沉淀的厚重。
清代廉吏彭鹏的后裔便在此居住,其“彭氏祖屋”仍存,祖屋上的楹联“唐室安王裔,宋朝制干家”道出了家族的来源。彭鹏为家族更添光彩,这位以清廉名垂青史的莆田籍官员,其故事如同巷陌间的清风,至今仍在当地流传。
彭鹏(1635—1704)生于明清易代的动荡之年,自幼家境贫寒却嗜学如命,母亲尽力为他提供读书的条件。传说母亲临终前,攥着他的手叮嘱他日后为官,当如故乡的牡蛎,壳坚肉洁,不与泥沙同污。
康熙二十三年(1684),彭鹏被任命为三河(今属河北廊坊)知县,这是他仕途的起点。三河地处京畿,“旗民杂居,号难治”。彭鹏到任时,只带一老仆、一木箱,箱中唯有旧书数卷、布衣数套。有乡绅按旧例送来“接风礼”,被他挡在门外。他深知为官不易,责任重大,遂在县衙照壁之上题下“损人者勿下,欺人者勿下,利己而害人者勿下”,要这三类人勿来官衙拜访。他以笔为剑,直刺心术不正之人,亦时刻警示自己和属官。
三河有恶绅张某,勾结官吏强占民田,百姓敢怒不敢言。彭鹏微服私访得知实情,当即立案查办。张某深夜携金百两相送,彭鹏命人将其捆缚,怒斥:“汝以黄金污我,实以枷锁套己!”次日便将张某定罪,归还民田,百姓为之欢呼。康熙二十七年(1688),康熙帝巡视京畿,特地召见彭鹏并“赐帑金三百”,对他说:“知尔清正不受民钱,以此养尔廉,胜民间数万多矣。”彭鹏将部分赏银用于修建学堂,士民赞曰:“君以养廉,臣以建学。”
康熙三十九年(1700),彭鹏调任广东巡抚。在广东三年多的时间里,彭鹏关心民瘼。据《清史稿》载,有一年天旱,百姓缺乏食物,他一方面打开官仓平价出售积粟,另一方面检讨自己是否为政有过失,以致天不降雨,在日头最强烈的中午祈雨,希望上天能体恤民间疾苦,降下甘霖。
彭鹏为官期间,始终以节俭为尚,敢于批评奢侈之风的蔓延。他在专著《古愚心言》中直斥时弊:“侈靡之无度也,饮食其一也。”他对宴会的理解值得今人深思:“宴会,欢所合也,礼所生也。欢称具情,礼裁以义,其不在夫饰声色、穷珍错也可知矣。”在他看来,当时的宴饮早已偏离本真,沉溺于声色之娱,追捧着珍馐美味,一场宴会耗费之巨,不仅是对财物的浪费,更会在浮华之中侵蚀德行,字字皆显其对世风的警醒。
康熙四十三年(1704),彭鹏卒于任上。康熙帝降旨称赞他“实心供职,克尽勤劳”,并赐祭葬。其遗物仅有“旧衣数箱,藏书千卷,俸银十两”,家人欲将其灵柩运回莆田安葬,竟无钱雇车。
彭鹏的故事在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力,清代有《彭公案》及续书问世,有的故事其实并没发生在彭鹏身上,系在他身上是因为百姓对其清廉有为的品格的崇敬。在他的故乡福建莆田,人们更没有忘记他,地方志中记载了他的事迹,称赞他“吾乡名臣如鹏者,洵指不多屈”,“洵指不多屈”就是“首屈一指”之意;金桥巷中还可寻到“彭氏祖屋”;更重要的是,他为后人留下的清廉遗产,跨越300多年,至今仍是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的精神坐标。(吴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