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史鉴 正文

史鉴

忠不避危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3-05-05 09:52:24

  “忠不避危”出自《晏子春秋·外篇》:“婴闻之,忠不避危,爱无恶言。”意思是忠诚的人不回避危难,仁爱的人不会对人恶言相加。告诫人们做人要忠诚,为了践行“忠”“爱”的理想,当有忍辱负重、临危不畏的精神。

  忠为形声字,从心,中声。《说文》:“忠,敬也。”尽心曰忠,是指诚心尽力把事情办好。《疏》:“中心曰忠”,把心放在中间,不偏不倚就是忠。《广韵》:“忠,无私也”,意谓至公无私。在诸多古代典籍中,“忠”皆被解释为某种美德和善行,具有尽心、中正、无私、恭敬、竭诚、直率等多方面含义,后引申指忠厚、忠诚。

  诸葛亮《兵要》中载:“人之忠也,犹鱼之有渊。鱼失水则死,人失忠则凶。故良将守之,志立则名扬。”意指人有忠诚的品德,就好比鱼儿有了水;相反,如果失去忠诚的品德则很危险。北魏五朝元老高允,一辈子忠诚老实。北魏初期推行“班赐”制度,官员没有俸禄,一些官吏经受不住清苦,开始以权谋私,搜刮民财,高允却让儿子们上山打柴维持生计。和他一起被征召的人都已被封侯,高允却27年没有晋升。但只要遇到济国惠民的事情,他依然进谏匡正。忠就是刚正,在是非曲直面前旗帜鲜明,敢讲真话,以苟且偷生为羞,以避事避害为耻;忠就是坚守,在各种利诱考验面前心有定力、立稳脚跟。高允虽一生清贫,却始终坚持耿直忠厚,最终落个民敬君安,被后世赞为“一代伟器”。

  “尽己之谓忠”,在宋代大儒朱熹看来,竭诚尽责就是“忠”。可见,忠诚体现在尽职尽责的担当上,包含着心忧天下的深厚情感与公道气派。中唐“诗豪”刘禹锡不仅诗文上乘,为人为官同样德廉俱佳。赴任连州伊始,立誓要像前任贤吏一样,“功利存乎人民”。为官数十年,无论流徙何处,从来不计个人际遇之得失荣辱,或赈饥救灾、免赋减役,或兴教重学、济世安民,始终心系国计民生,积极履职尽责。

  《论语·颜渊篇》记载,“子张问政,子曰:‘居之无倦,行之以忠。’”意思是入仕为官者不能松懈倦怠,推行政令时要忠心尽责。倘若为政者在其位“居之有倦”,拳拳之心和铮铮誓言在时光的长河里被慢慢消磨,则必然丧失对伟大事业的激情和热情,疏忽懈怠,陷入骄奢安逸的牢笼,更遑论对国家忠诚履责、对人民忠心爱护。

  《左传》有言:“临患不忘国,忠也。”面对危难,不忘记自己的国家和本分,才是忠诚。在中华民族漫漫历史长河中,忠不避危的例子不胜枚举,这其中,既有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的情怀信念,也有“事不避难、义不逃责”“越是艰险越向前”的勇毅担当,更有“安危不贰其志,险易不革其心”“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的坚定执着。

  “盘根错节乃见利器,畏刀避剑岂是丈夫?”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,大事难事看担当,主动被动看襟怀。“致力非凡之事业,定有非凡之精神、非凡之担当。”忠诚不是口中和纸上的口号,而是心头的信念、脚下的行动和恒久的坚持。要做到不回避、不推诿,不畏难、不避险,挺身而出、勇挑重任,方能显出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、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。(王戈

>>><<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