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史鉴 正文

史鉴

从《史记》里的“民以食为天”说起

稿件来源:宁夏日报 发布时间: 2023-04-24 09:46:02

  《史记》里说:“王者以民人为天,而民人以食为天。”那么,什么是“天”?对此,《古代汉语词典》解释为“所依存或所依赖者”;又说是“人们想象中的万物的主宰”。“天”是个会意字。在甲骨文里,“天”的下面是个“大”(正面的人形),上面是一个圆圈(或圆点或方框),意为人头;小篆里圆圈变成一横。

  《说文解字》里说:“天,颠也。至高无上。”这就是说,“天”的本意是人的头顶。民间有许多词语,用的是这个意思。譬如“天庭饱满”“天灵盖”。

  《集韵》记载,古代有一种墨刑也叫“天”,即“剠凿其额”,就是在罪犯的额头上刺字。

  这样看来,最大、最重要的事才配称“天”,“民以食为天”就是老百姓以吃饭为头等大事——自古至今,概莫如是。

  既然老百姓以吃饭为头等大事,那么,有饭吃便是幸运的,有人做饭吃便是幸福的,有人做可口的饭菜吃是难得的,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。所以,我们应该怀念和感激让我们有饭吃的人,尊重和感谢为我们做饭的每一个人,真诚地向他们说一声“辛苦了”。

  一日三餐,周而复始。生活中,不只有人做饭吃是幸福的,做饭有人吃也是幸福的。曾有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例:一男子年过三十,无妻无子,每当端起饭碗的时候,怒从中来,因此上演过无数次“和饭盆打架”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。当时就有人说,如果有一位妻子,或者有一个孩子,他大概就不至于和饭盆较劲了。后来的事实也验证了人们的猜想:他收留了一位讨饭的女人及其带来的三个孩子,他从此再没有跟饭盆干过架。所以,有饭,也不宜独吃,就像幸福需要有人分享一样;更不要嫌弃吃饭的人,包括老人、孩子、残疾之人。“子欲孝而亲不待”“人多饭香”大致说的就是这个理。

  做饭有人吃,说明我们不仅有和谐的人际关系、有很好的人丁、人气、人脉,还说明我们有做饭的能力、技术和条件——这在物质不发达尤其在物质匮乏的年月里更是弥足珍贵。想想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在挨饿,想想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开不久至今仍萦绕在脑际的饥饿的影子,那可是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的尴尬和困苦。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能做饭且有人吃而感到幸福呢?

  与之相对,我反而觉得仅仅能吃饭未必是幸福的。我们在现实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人:他们有的只会吃饭不会干活,有的甚至不会走路、不会说话——别怪我太无情,我确实觉得他们过得一点都不幸福。退一万步说,一个健全的人如果只知道满足口腹之欲,那和行尸走肉又有何异?所以,真正的幸福一定和劳动有关,和创造有关,和奉献有关!

  我由此联想到了劳动对于人的重要性。小时候学历史,老师告诉我们,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。我坚信这里说的劳动,包括了狩猎、取火、担水、烹饪等一系列复杂的做饭环节。其实,就广泛意义而言,人类的哪一类劳动不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呢?所以,我觉得凡劳动都是光荣的、幸福的,也是值得尊重的。

  不仅如此,凡劳动成果都是值得珍惜的;尤其要珍惜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及其制成品。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。

  可惜啊,现实中好多人都在变着法子“养生”,却不知道“俭约,所以彰其美也”“口腹之欲,何穷之有。每加节俭,亦是惜福延寿之道”,吃则山珍海味、饫甘餍肥;喝则琼浆玉液、黄汤佳酿,而且不计其数、不知满足:奢靡浪费,不一而足。尤其不可取的是,有些“养生之人”不仅毫无节制地海吃海喝,还脾气暴躁,常常为了一顿饭给别人甩脸子、使性子、耍威风……如此“养生”,实在是缘木求鱼、舍本逐末,注定收不到预期效果。所以愚以为:养生之人,先养自己的俭约之心、廉洁之心、仁爱之心才是正道!

  总之,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,而吃吃喝喝折射的却是形形色色的人生。(李立东)

>>><<<